石景山头落日赭,扁舟铁索桑干下。
仆夫乱流竞千喧,迎面众峰勒奔马。
廿年自笑幽并客,晚备萧辰始谋野。
垄旁麦秀垄柳黄,决决寒渠水光泻。
今年千里高田荒,污土深耕天所假。
人生不齐例如此,欲餍双眸敢愁踝。
何时健步穷追攀,长向秋岚乞茅把。
人间兴亡事愈急,壁上石经谁读者。
回看金阁寺傍松,正拥斜阳踞苍瓦。
晚渡浑河望石景山
介绍
《晚渡浑河望石景山》是清朝浙江钱塘人黄浚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晚霞映照下的浑河水面,以及远处石景山的壮观景色,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卷。《晚渡浑河望石景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诗的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黄浚以“石景山头落日赭,扁舟铁索桑乾下”开篇,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石景山在夕阳下的景象,赭色的天空与山峰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仆夫乱流竞千喧”,通过仆夫们在河流中争先恐后的场景,表现出生活的繁忙与喧嚣。然而,诗的后两句“迎面众峰勒奔马”却以一转,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更为静谧、壮美的境界,仿佛能听到风声在耳边呼啸,感受到大自然的雄壮与磅礴。
诗歌不仅在语言上独具匠心,更在意境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诗人通过对浑河晚渡景象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闲适与恬淡。这种意境的形成,得益于诗人对自然景观细腻入微的观察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深刻体察。在这首诗中,浑河的波光粼粼、钢琴广场的余音绕梁、临水栈道的清风拂面等描写,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那份静谧与宁和。
《晚渡浑河望石景山》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它更是一首蕴含着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清代的沈阳,作为盛京八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中提到的各种历史元素如康熙年间十六景、同治年间十景、光绪年间八景等,都是沈阳历史变迁的见证。这些历史的记载,不仅为这首诗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信息,也使得这首诗在今天仍然能够引发人们对过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上。每一句诗都有其特定的平仄声调,形成了一种和谐统一的韵律感,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传唱。这种韵律上的美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特色,也是这首诗得以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晚渡浑河望石景山》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典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艺术价值极高的佳作。它的出现,不仅是对古代文人墨客生活情趣的一种再现,更是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一次成功诠释。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领略古人智慧的闪光点,从而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和发展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