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仁寿殿前海棠

不见含元仗,空馀锦倚天。
髻鬟堆火齐,璎珞属云仙。
积想真倾野,凝愁欲化烟。
可应同伫立,暮暮复年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颐和园仁寿殿前海棠》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黄浚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仁寿殿前盛开的海棠花,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海棠的美丽与哀愁。具体介绍如下:

  1. 作者背景:《颐和园仁寿殿前海棠》的作者是黄浚,字秋岳,室名”花随人圣庵”。他生于福建闽侯,幼时为京师译学官学生,有诗名。黄浚在年轻时就已展现出文学才华,其诗作深受当时文人学者的喜爱。
  2. 诗歌原文:不见含元仗,空馀锦倚天。髻鬟堆火齐,璎珞属云仙。积想真倾野,凝愁欲化烟。可应同伫立,暮暮复年年。
  3. 诗歌赏析:黄浚的《颐和园仁寿殿前海棠》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海棠的美态,诗句如“不见含元仗,空馀锦倚天”形容了仁寿殿前的海棠花,其色彩艳丽,仿佛在无声中诉说着历史的变迁。同时,“髻鬟堆火齐,璎珞属云仙”则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海棠以超凡脱俗的姿态。
  4. 历史意义:在历史上,仁寿殿前曾种植有从极乐寺移来的极品苗木,这些海棠因其独特的美而被众多文人墨客所赞颂。例如,张之洞就有《极乐寺海棠初开置酒会客》之作。这种海棠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至今也让许多游客对颐和园的美景赞叹不已。
  5. 文化影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之一,黄浚的《颐和园仁寿殿前海棠》及其创作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黄浚诗歌成就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不仅能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诗词的艺术魅力,也能更好地领略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颐和园仁寿殿前海棠》不仅展示了黄浚卓越的文学才华,还反映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与园艺艺术的独特魅力。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进一步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