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冯鱼山庶常归钦州

城南咋与温子别,掩关兀兀愁连旬。
如形逐影恃君在,君亦望云怀苦辛。
馆阁诸公爱才切,欲为东观留词臣。
连章累抑乞归疏,刻意为阻南征轮。
君方坐叹我窃喜,天如助我羁故人。
朝来排闼忽相告,帝俞所请颁恩纶。
九千里路自此别,君复舍我悲奚论。
四年聚首不为暂,我怀郁郁常未申。
君才盖世锬殊藻,岂独珠海称奇珍。
异才自古产遐裔,如汉扬马来峨岷。
西江诗派一口吸,却疑涪翁之后身。
我无笔力愧衰叶,得君并世气乃伸。
清河弱弟亦颖妙,相随嗔书相对贫。
玉堂天上坐吟歒,不省京洛多风尘。
投诗未答岂敢后,譬图嵩岱难为真。
今将作别讵能默,匆匆清泪沾盈巾。
去年移家至都下,佣书僦屋炊桂薪。
君如东方亦乞米,却于贱子劳指囷。
一身苦为故人累,弥留欲报淹兹辰。
君今行色亦草草,谁与聚粻分俸缗。
日南去路始天北,残年载途归暮春。
锦衣岂羡故乡乐,彩服先拜高堂亲。
山屏五色开雀尾,海光万道浮龙鳞。
还家信乐送者苦,办有魂梦随途津。
相思兴会曷有极,最是月夕风之晨。
遥知温子卸装久,经过一语烦相询。
岭头不少北来使,望寄书礼来频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冯鱼山庶常归钦州》是黄景仁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对友人归乡的不舍与祝福。黄景仁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友人从都城归来的场景,并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友人的才华以及离别时的深情厚意。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号既白、眉山,晚年自号退庵。他是清朝著名诗人,与龚自珍、厉鹗并称“清代三大家”。黄景仁的诗作以豪放著称,尤其擅长七言律诗和五言绝句。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知识分子的心声。
  1. 诗歌原文
    城南昨与温子别,掩关兀兀愁连旬。如形逐影恃君在,君亦望云怀苦辛。馆阁诸公爱才切,欲为东观留词臣。连章累抑乞归疏,刻意为阻南征轮。君方坐叹我窃喜,天如助我羁故人。朝来排闼忽相告,帝俞所请颁恩纶。

  2. 诗歌内容

  • 别离情景:诗中描绘了作者与朋友在城南分别的情景,表达了离别时的忧愁和不舍。”掩关兀兀愁连旬”形容作者因友人离去而长时间陷入忧愁之中。
  • 对友人的赞美:诗人高度赞扬了友人的才华和能力,”君才盖世锬殊藻,岂独珠海称奇珍”,这句话意味着友人的才华堪比世间珍宝,不仅仅是在文采上出众,还具有独特的价值。
  • 对未来的期待:尽管友人即将离开,但诗人并未感到悲伤,相反,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君亦望云怀苦辛”,希望友人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够顺利前行,不再遭受艰辛。
  • 朝廷的认可:通过最后的诗句”朝来排闼忽相告,帝俞所请颁恩纶”,诗人表达了皇帝对友人请求的批准和认可,这象征着国家和朝廷对友人才华的认可和支持。
  1. 文学手法
  • 比喻和象征: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友情、离别和对友人未来的祝愿融入诗中,使得诗歌情感丰富且寓意深刻。
  • 对仗工整:这首诗采用了严谨的对仗技巧,如”如形逐影恃君在”中的比喻,以及对仗”君亦望云怀苦辛”等,体现了诗人精湛的文学功底。
  • 情感真挚:诗人对于友人的离别表达了真挚的情感,无论是对友人离去的忧愁还是对友人未来成功的祝福,都透露出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
  1. 文化背景与影响
  • 文人聚会: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文人聚会中,诗人与其他文人共同见证了友人的成就,并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其才华的认可和祝福。
  • 政治环境:在清朝的政治环境中,文人的地位较为微妙,诗人通过对友人的赞美和祝福,也间接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
  • 历史影响:虽然这首诗本身可能未能流传至今,但它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丰富的文学价值,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个人修养: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黄景仁在个人修养和文学创作上的卓越才华。

《送冯鱼山庶常归钦州》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友人离别不舍之情的诗歌,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黄景仁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