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云秋山空,林暗日卓午。
寺门影遥红,幽敞形搆古。
高僧一指禅,破山作山祖。
石幢镌宝文,珠阁散花雨。
寺后竹千顷,一绿上眉宇。
松间就僧饭,窗际闻樵斧。
枯涧积叶深,叶底暗泉吐。
度杓登山椒,憩足匪一所。
回头俯僧寮,缭曲见窗户。
高处何所闻,嘹嘹雁相语。
偕邵元直毛保之游虞山破山寺遂达天龙庵寻桃源洞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黄景仁诗赏析
清初著名诗人黄景仁的《偕邵元直毛保之游虞山破山寺遂达天龙庵寻桃源洞其二》是一首描写山水之美和内心感受的作品。诗中,黄景仁与友人一同游览虞山的破山寺,随后又到达了天龙庵寻找传说中的桃源洞。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黄景仁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悟,也体现了他对于生活、友情以及禅宗思想的理解与追求。
这首诗的首句“谁云秋山空,林暗日卓午”描绘了秋天山林的幽静景象。在这句中,黄景仁用“谁云”来反问,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美景的惊奇与赞叹。接着,“寺门影遥红,幽敞形搆古。”通过精细的笔触,诗人描述了寺庙外观的古朴和内部环境的宁静。这两句通过对色彩和光影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深远和寂静的感觉,为全诗定下了沉静而神秘的基调。
第二句“高僧一指禅,破山作山祖。”则展现了诗人与自然交流的场景,黄景仁以禅宗的“一指禅”来形容与高僧的交流,表明这种交流是简洁而深刻的。最后一句“寻桃源洞(其二三)”,更是将诗人的内心世界推向高潮,通过寻找桃源洞的比喻,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束缚的挑战。
此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探索。黄景仁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无法完全复制古代文人的那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但黄景仁的这种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黄景仁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哲理内涵,展现了清代诗歌的高峰之一,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无论是从文学的角度还是从哲学的层面,这首诗都能给予读者极大的启发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