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长蘅西湖望月

片月高悬似镜明,不知身在镜中行。
林空夜静无啼鸟,何处吹来唤虎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长蘅西湖望月》是一首明末清初的七言绝句,由黄毓祺所创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人背景:黄毓祺字介子,天启元年恩贡,性孝友且慷慨负奇气,于学无所不窥。乙酉之变(即崇祯帝自缢身亡),他投笔勇赴,最终城破卒于狱中,享年六十一岁。
  2. 作品内容:《同长蘅西湖望月》是一首描写西湖夜游情景的作品。诗中写道:“片月高悬似镜明,不知身在镜中行。林空夜静无啼鸟,何处吹来唤虎声。”这几句描绘了诗人在西湖边欣赏月亮,感受到自己仿佛置身于镜子之中的错觉,夜晚的树林寂静无声,却突然传来了老虎的叫声,给人一种神秘而惊悚的感觉。
  3. 艺术特色:此诗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西湖之夜的美丽与幽暗。诗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例如,“林空夜静无啼鸟”一句,将夜晚的宁静与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相对比,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体现了人的内心感受。
  4. 历史意义:作为明末清初的文学作品,《同长蘅西湖望月》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看出,诗人黄毓祺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历史的反映和反思。

《同长蘅西湖望月》不仅是黄毓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以及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