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继周长者桥梓

神仙是假隐非真,拄杖翛然斗笠贫。
当日吴门为乞子,今朝石室是累臣。
孔融慷慨能留我,张俭低回却累人。
此地重逢肠已断,凄然无泪可沾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逢继周长者桥梓》是一首明末清初诗人黄毓祺创作的七言律诗。下面将深入分析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背景
  • 生平经历:黄毓祺字介子,天启元年恩贡,性孝友,慷慨负奇气。他对时事有感而发,于学无所不窥。
  • 文学成就:乙酉之变时,黄毓祺投笔从戎,勇赴国难,但在城破后不幸在狱中殉难,享年六十一岁。他的事迹和作品被收录于地方志忠义传,显示了其不凡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影响。
  1. 诗歌内容
  • 主题表达:诗中的“神仙是假隐非真”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怀疑态度,认为真正的隐居不应是逃避现实。
  • 生活状态描写:“拄杖翛然斗笠贫”,描绘了一个贫穷但不失尊严的形象。
  • 社会变迁:“当日吴门为乞子,今朝石室是累臣”,对比了过去与现在的境遇,反映了时代变迁下个体的生存困境。
  • 个人感慨:“孔融慷慨能留我,张俭低回却累人”,通过古代人物的行为和性格,反映出自身命运的无奈与悲哀。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许多意象如“神仙”、“吴门”、“石室”等,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深度和思想内涵。
  • 修辞手法:使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加强了情感的传达。
  • 结构布局:整首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严格遵循古典诗歌的格律,展示了良好的结构美和音韵美。
  1. 文化意义
  • 隐逸文化探讨:《逢继周长者桥梓》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对传统隐逸文化的一次深入探讨和批评。
  • 历史见证:通过对特定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个人命运。
  • 精神象征:诗中的“神仙”形象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斗笠贫”则体现了一种坚持与抗争的精神。

黄毓祺的《逢继周长者桥梓》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更深刻地反映了明代末年的社会生活和历史背景。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古典诗歌的魅力,还能从中汲取历史的教训和人生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