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定盦西郊落花歌

落花曾和随园老,学语雏莺人道好。
五年以前落花诗,梦中得句醒足之。
苏台又制三千字,有人对此长相思。
相思变烦恼,花落成谶辞。
此中要自有定数,我似春风过不知。
读到定盦西郊落花诗一篇,千红万紫随手成云烟。
对之气为索,有如绿窗贫女逢着散花仙。
百年以内几生才,琼花飞去八仙裁。
先生之花道光丁亥三月二十六日落,我从光绪乙未闰月二十六日开。
寻常花开花落只隔三百六十日,惟有年华一过不再来。
郭璞之花曾上江淹笔,羽陵琴河亦可通呼吸。
拈花一笑大地春,三十六天皆叹息。
城外荷花大如盘,连朝风雨花心酸。
愿携先生诗,去倚红阑干。
一读倾一碧筒酒,管教荷花世界鸳鸯眷属都团圞。
不见先生我不恨,只恨花未落时无人看,落花诗句掩抑摧肺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定盦西郊落花歌是一首描写诗人在西郊赏花时所作,通过落花的美景引发对人生命运、自然规律及情感体验的深刻思考的作品。下面将从多个维度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创作背景与主题
  • 创作背景:龚自珍于道光七年(1827年)在北京任内阁中书期间,第五次参加会考未果,遂与友人一同前往西郊赏花。此次赏花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游园经历,而是诗人在面对人生挫折后的一次精神寄托。
  • 作品主题:诗歌以落花为题,通过对西郊落花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美好时光短暂以及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深刻感慨。诗中既有对自然之美的颂扬,也有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沉思。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红毯铺地”、“仙如幻”等意象,将落花比作壮观的场景,不仅视觉上给人以美感,也传达了一种超脱现实的意境。
  • 对比手法:诗人通过对西郊落花美景的描绘与对佛国落花奇景的留恋与向往的对比,展现了对自然之美和超然物外的向往。
  • 情感表达:诗歌中流露出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态度的积极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历史地位与影响
  • 历史地位:作为晚清时期的重要诗歌作品,和定盦西郊落花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它的创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也体现了诗人独特的个人风格和艺术追求。
  • 影响评价:此诗在文学评论中常被提及,被认为是龚自珍诗歌创作中的一大亮点。许多学者对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是研究清代诗歌发展史的重要文献。

和定盦西郊落花歌作为一首描写自然美景并富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关注,其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内涵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趣味,以及他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哲思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