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夜同子敬 其一

月上海棠枝,光满空堂里。
栖鸟不同声,檐下长风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暑夜同子敬·其一》是一首描绘夏夜美景与闲适生活的古诗,由清人黄摩西所作。诗中通过对月华、栖鸟、长风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生动的夏夜图景。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黄摩西是清代的诗人,其文学成就在后世被广泛传颂。
  • 诗歌出处:《暑夜同子敬·其一》为作者在清乾隆年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 创作时期: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它可能是在黄摩西晚年所写。
  1. 诗歌原文
  • 诗句一: 月上海棠枝,光满空堂里。栖鸟不同声,檐下长风起。
  • 诗句二: 夜永渐生凉,把卷当窗卧。老树坠轻阴,时有流云过。
  • 诗句三: 夜色澹无际,繁星如掷梭。
  1. 诗歌鉴赏
  • 自然景观的描摹:诗中的“月上海棠枝,光满空堂里”形象地描绘了夏夜月光洒满庭院的情景,给人以宁静致远之感。
  • 动物生态的刻画: “栖鸟不同声,檐下长风起”反映了夏夜特有的生机,鸟儿的鸣叫声和微风的吹拂增添了夜晚的氛围。
  • 心境的表达:整首诗透露出诗人在夏日夜晚的闲适心情,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赞美。
  1. 艺术手法分析
  • 对比手法运用:“夜永渐生凉,把卷当窗卧。”通过对比夜晚的凉意和白天的炎热,增强了读者对夏日夜晚凉爽氛围的感受。
  • 动静结合的描写:“栖鸟不同声,檐下长风起。”动静结合的手法,使得整个景象更为活跃且富有层次感。
  • 象征意义的使用:月亮、星空等元素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象征着美好、高远以及时间的流逝,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和宇宙的感慨。

《暑夜同子敬·其一》作为一首具有浓厚文人气息的诗作,不仅展示了作者深邃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其对于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通过对诗中景物的细致描绘和对情感的真挚表述,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享受的精神追求,即在繁忙喧嚣的生活中寻求一片宁静的心灵栖息之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