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荷用新城先生秋柳韵 其十

三伏凭阑气似霜,不容馀热到池塘。
蟾蜍展镜窥珠浦,翡翠裁帘护玉箱。
病雨有人怜卓女,凌波无地见陈王。
彩幡锦槛浑闲事,自筑随身七宝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荷用新城先生秋柳韵·其十”是一首由清人黄人创作的诗。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三伏凭阑气似霜,不容馀热到池塘。
    蟾蜍展镜窥珠浦,翡翠裁帘护玉箱。
    病雨有人怜卓女,凌波无地见陈王。
    綵幡锦槛浑闲事,自筑随身七宝坊。

  2. 诗歌赏析

  •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宋词风格,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荷花的赞美之情。
  • 意象运用:诗中的“三伏凭阑气似霜,不容馀热到池塘”等句子,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凉宁静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清凉的世界。
  • 情感表达:“病雨有人怜卓女,凌波无地见陈王”等句子,表达了作者对荷花在风雨中坚韧不拔、傲立于世的精神的赞美之情。
  • 文化内涵:这首诗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美的崇尚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该诗可能创作于清代,当时的文学环境和文化氛围为此类作品的出现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
  • 作者经历:诗人黄人在创作这首《咏荷用新城先生秋柳韵·其十》之前,可能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这使得他能够从荷花身上汲取灵感,进行艺术创作。

《咏荷用新城先生秋柳韵·其十》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美感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宋代诗歌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美的崇尚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于喜爱文学和历史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