悻怀 其三

好梦难长恨自长,别来何苦说思量。
狂踪巧借回肠缚,瘦骨除非剜肉偿。
甘苦一般身是药,寒暄几遍面如霜。
蚁珠心孔金刚体,才得虚称半截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悻怀其三》是一首魏晋时期创作的五言古诗,由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阮籍所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247年,正值三国鼎立的动荡时期。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动荡和政治斗争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追求自由、超脱世俗的精神风貌。

从历史背景来看,《悻怀其三》的创作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紧密相连。三国时期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政治局势错综复杂。曹操、刘备和孙权等势力相互争斗,曹魏政权逐渐衰弱,蜀汉和东吴势力逐渐崛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阮籍作为当时的文人,他的诗作往往反映了他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从内容上分析,《悻怀其三》主要描写了自然景色的变化,通过树木、桃李、秋风等意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和哲理思考。例如,诗中的“嘉树植成蹊,东园桃与李”一句,通过描绘树木生长和果实结果的情景,表达了生命的勃发和自然的繁荣。而“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则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对于美好事物的怀念。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悻怀其三》采用了典型的五言古体诗的形式,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他的诗歌才华和深邃的思想情感。同时,诗中的用词精准,意象生动,如“嘉树”、“桃李”、“秋风”等词汇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也体现了阮籍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悻怀其三》不仅是阮籍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也是魏晋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政治斗争,更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理想的深层次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魏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可以深入体会到阮籍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