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枝酒盏倦风尘。
羞认壮年身。
明月高时,小灯低处,绿绮又销魂。
幽情弹碎秋风里,生怕客窗闻。
离绪七条,愁根双结,泪点十三痕。
少年游·听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少年游·听琴》是清代词人黄之隽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描绘一个在秋夜弹琴的场景,展现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过往的追忆。下面将介绍这首词的内容和背景:
作者简介:黄之隽,字若木,一字石牧,号虐堂。他是清朝休宁(今属安徽省)人,生于康熙六十年。黄之隽出身名门望族,曾于乾隆元年(1736年)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并获进士及第,后授职编修,迁中允等职。他的文学作品以诗词为主,尤以其辞赋见长。
词作原文:花枝酒盏倦风尘。羞认壮年身。明月高时,小灯低处,绿绮又销魂。幽情弹碎秋风里,生怕客窗闻。离绪七条,愁根双结,泪点十三痕。
内容解析:这首词主要描写了词人在秋夜中弹琴的情景。“花枝酒盏倦风尘”描绘了一个醉酒之后、疲惫不堪的文人形象;“羞认壮年身”表达了词人对自己身份的羞涩与自嘲。随后,“明月高时,小灯低处,绿绮又销魂”则进一步展现了词人深夜独坐、弹琴抒怀的情境。最后,“幽情弹碎秋风里,生怕客窗闻”透露出一种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以及对孤独生活的无奈感受。整首词通过对秋夜环境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传达了一种凄美的意境。
词作背景:黄之隽创作《少年游·听琴》的背景是他在江南华亭的一个宁静夜晚。这个场景不仅为词提供了生动的物理环境,也加深了词的情感色彩。
艺术特点:此词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绿绮又销魂”中的“绿绮”指的是古琴,而“销魂”则形容了词人听到琴音后的极度感动。此外,“离绪七条,愁根双结,泪点十三痕”等句子,都体现了词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强烈的情感表达。
《少年游·听琴》不仅是黄之隽文学成就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诗词艺术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词的研究,不仅能领略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还能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