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长·秋夜

一痕月浸窗棂纸。
廊外风吹梧叶坠。
夜无情,秋有意。
抛个不眠人在此。
忆来惆怅事。
付与画栏烟水。
一种花香露气。
分明是梦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应天长·秋夜》是清代诗人黄之隽创作的一首词。下面是对这首词的分析:

  1. 创作背景
  • 词人黄之隽,字若木,一字石牧,号虐堂,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其作品多有佳作。他生于休宁籍,江南华亭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后改庶吉士,授编修,迁中允。
  • 该词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据词中的意境推测,可能创作于一个秋季的夜晚。这种情感与环境的结合,使得词的意境更加深远和动人。
  1. 诗词原文及翻译
  • “一痕月浸窗棂纸。廊外风吹梧叶坠。”描绘了一幅秋天夜晚的景象,月亮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纸上,廊外的树叶在微风中飘落。
  • “夜无情,秋有意。抛个不眠人在此。”表达了词人对于秋天夜晚的感慨,夜是如此静谧而深沉,而秋天又是如此充满诗意和韵味。
  • “忆来惆怅事。付与画栏烟水。”回忆中的忧愁和思念,化作了画中的烟雾,随风而去。
  • “一种花香露气。分明是梦里。”这两句表达了词人的幻想和梦境,花香和露气似乎都来自梦中的世界。
  1. 艺术特色
  • 《应天长·秋夜》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情感的画面,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词人的情感和思想。
  • 词中运用了象征和暗喻的手法,如“月光”、“秋风”、“梧桐落叶”等,都是富有象征意义的元素,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应天长·秋夜》是一首情感细腻、意境深远的词作。它不仅展现了词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也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感受到古人在艺术创作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和深邃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