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庞鸿儒联

读万卷书不如府中趋,若辈亦应候而生,何物迂儒,敢锐身犯难;
聚六州铁未能铸此错,事败则继之以死,迄今论定,当略迹原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庞鸿儒联》是清代黄振元创作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不仅展现了黄振元的文学才华,也透露出当时社会动荡与文人心态的深刻印记。以下是对这副对联的介绍: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辛亥革命后,许多旧有的制度和思想受到冲击,新文化运动兴起,传统与现代冲突交织。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的心境和行为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 个人经历:庞树柏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奇人,他与同道中人在苏州结为三千剑气文社。然而,在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因病未能及时投靠南京成立的临时政府,最终因突发疾病去世。
  1. 对联内容
  • 读万卷书不如府中趋:这句对联反映了一种现实态度,即即使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学识,如果未能适应时代变迁,也可能无法应对现实的挑战。这种观点体现了文人在面对国家和社会大变局时的无奈与困惑。
  • 聚六州铁未能铸此错:这句对联表达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尽管聚集了力量却未能成功扭转局势,但依然愿意为了信仰和理想而战到最后一刻。这种精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1. 艺术价值
  • 语言风格:对联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要求上下联对仗工整、平仄和谐。《挽庞鸿儒联》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示了良好的对仗技巧和音律美感。同时,通过对仗工整的句式结构,使得整个对联在情感表达上更加凝练和深刻。
  • 文化内涵:《挽庞鸿儒联》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对庞树柏一生的悼念,也是对其人格和精神的赞颂。通过这副对联,人们可以窥见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和反应。

《挽庞鸿儒联》不仅仅是一副对联,它更是那个时代文人精神风貌的缩影。在欣赏这副对联的同时,人们也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历史气息和文人的风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