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赋得采香径送沈归愚太史暂假归里

吴宫花草今何处,岩畔犹馀采香路。
当年越女颜如花,莲舟荡漾双桨斜。
后宫罗绮照野水,鸳鸯作队随溪沙。
六千君子一朝起,台上佳人委流水。
相逐鸱夷泛五湖,羞见荷花守红死。
千年遗迹想依稀,过客唯应吊落晖。
诗人家傍采香径,不采秾香采紫芝。
老入承明亲禁掖,暂辞扣砌还山泽。
洗砚池边访旧踪,樵翁溪友还相识。
自怜软土滞年年,何时同泛香溪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分赋得采香径送沈归愚太史暂假归里》是清代诗人邹升恒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通过对吴宫花草的追忆,以及对越女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历史与现实交织、繁华与落寞并存的场景。

诗的开头“吴宫花草今何处,岩畔犹馀采香路”便设定了一幅历史画卷,吴宫曾经的辉煌与今日的荒芜形成鲜明对比。这里的“采香路”不仅是一条具体的路径,也隐喻着历史的长河和文化的遗留。诗人通过这样的开篇,不仅设置了背景,也为后续对人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做了铺垫。

“当年越女颜如花,莲舟荡漾双桨斜”这两句诗,诗人通过回忆当年的越女形象,勾画出一幅美人如花般绚烂的画面。这种形象既体现了越女的美貌,也暗示了她们命运的无常,如同花一般短暂而易逝。这种对比更加强化了诗中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物的情感深度。

“后宫罗绮照野水,鸳鸯作队随溪沙”这两句,诗人将视野拉远,由个人的小景拓展到更大的历史场景。后宫中的华丽服饰与野水中的景象形成对照,象征着过去与现在的反差。这种对比不仅增加了诗句的艺术效果,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

“六千君子一朝起,台上佳人委流水”这两句诗,更是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既是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也是对普通人生活的写照。在这里,“六千君子”和“台上佳人”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人群,他们在各自的生活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最终都逃不过被时间抛弃的命运。

在了解这首诗的过程中,不难发现邹升恒运用了许多象征和比喻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和人文情怀。通过对吴宫花草、越女形象以及历史场景的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和对历史的感慨,还反映了对人生无常和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这种深刻的思考和表达,使得《分赋得采香径送沈归愚太史暂假归里》成为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的诗歌作品。

《分赋得采香径送沈归愚太史暂假归里》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人文情怀的古诗,通过对吴宫花草、越女形象以及历史场景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过去与现在、个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清代文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