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蛙两首 其二 和张梦觇

映水幽间坐绿矶,蓼辛荼苦敢嫌饥。
何方可化银蟾去,但愿身轻不愿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蛙两首 其二和张梦觇”是清代诗人贺双卿的作品,表达了对自然美和生命哲学的深刻思考。下面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品背景与创作时期
  • 作者生平:贺双卿(1760—1842),字映水,号幽间,江苏吴县人,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乾隆年间,经历了清朝的盛世到晚清的衰落。贺双卿的创作涉及诗歌、词章、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其诗作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逸脱俗。
  • 创作时间:该诗作创作于清中期,具体年份不详。通过这首诗,贺双卿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1. 诗歌内容解析
  • 意象分析:诗中的“映水幽间坐绿矶”,描绘了诗人在静谧的自然中寻找心灵慰藉的场景。这里的“绿矶”可能是指一种静谧的水面或者岩石,象征着诗人追求的内心宁静之地。而“蓼辛荼苦敢嫌饥”则反映了诗人对于物质生活的淡然态度,即使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也无所畏惧,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 哲学意蕴:整首诗通过对青蛙生活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由的追求。诗中“何方可化银蟾去,但愿身轻不愿肥”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希望像青蛙一样自由自在,不受束缚。
  1. 作品意义评价
  • 文学价值:贺双卿的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其作为一位诗人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思想。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处理都体现了古典诗歌的审美特点,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 历史影响:该诗不仅在当时受到文人墨客的赞赏,即使在今天,其深刻的哲理和优美的意境仍然被广泛传颂。贺双卿的这种精神在当代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咏蛙两首 其二和张梦觇”不仅是一首反映诗人个人情感和生活态度的诗作,也是一部展现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珍贵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可以深入理解贺双卿的文学成就,还可以从中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代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