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大兄悼外子原韵三首(1) 其一

从兹已作未亡人2,抚景安能不怆神?
无奈瑟琴成永诀3,聊随儿女自相亲。
支持内外愁今日,遭受冰霜怨此身。
惟领4阿兄佳句慰,强5培兰桂满庭春6。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费墨娟并非文学作品的作者,而是清代同治七年十二月出生于1869年的著名诗人,有《二如阁诗抄》手抄本传世。她的作品《答大兄悼外子原韵三首(1) 其一》展现了其文学造诣和情感深度。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1. 作品背景
  • 费墨娟是清代的杰出女诗人之一,生于1869年(清代同治七年十二月),卒于1915年(中华民国四年)。她与兄长的关系非常亲密,因此她的创作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
  • 《答大兄悼外子原韵三首(1) 其一》是费墨娟为其亡夫所写,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亡夫的深切怀念和对家庭未来的担忧。
  1. 诗歌内容
  • “从兹已作未亡人,抚景安能不怆神?”这两句反映了费墨娟作为未亡人面对丧偶的现实,以及内心的悲痛。
  • “无奈瑟琴成永诀,聊随儿女自相亲。”这两句表达了费墨娟虽然失去了丈夫,但依然希望子女能够相亲相爱,维持家庭的和谐。
  • “支持内外愁今日,遭受冰霜怨此身。”这两句反映了费墨娟对于家庭内外的忧愁和自身的困境感到无奈和悲伤。
  1. 情感表达
  • 这首诗充分展现了费墨娟作为一位女性在面对丧偶这一人生重大变故时的情感波动和心理变化。她的诗歌不仅记录了个人的情感经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女性的生活状态。
  • 通过对亡夫的怀念、对子女的期望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费墨娟的诗歌传达了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和女性特有的柔韧精神。
  1. 艺术特色
  • 费墨娟的诗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她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比喻自己的心境,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 她的诗歌不仅注重形式上的工整,更强调内容的深刻和情感的真实。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她的作品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1. 历史影响
  • 费墨娟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她的作品中蕴含的深情厚意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她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来的女性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了许多女性勇敢地追求文学创作和个人价值实现。

费墨娟的《答大兄悼外子原韵三首(1) 其一》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部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作者个人的才华和情感世界,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