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过废园

四壁堆荒瓦。
是当年、遗基剩址,凌云之厦。
一自风流销散后,无复诗坛酒社。
但景物、依然潇洒。
短白长红新刺眼,问野花、烂熳谁栽者。
人不到,自开谢。
唾壶敲缺悲歌罢。
叹人间、繁华能几,真如传舍。
多少王侯罗第宅,尽入渔樵闲话。
算只有、青山非借。
我欲支颐看爽气,又日之久,夕矣牛羊下。
空徙倚,意难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贺新郎·过废园》是清代诗人万锦雯的作品,这首词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作者简介:万锦雯,字云绂,号怀蓼,江苏宜兴人,是清代的一位进士。他的仕途颇为顺畅,先后担任浙江于潜县令等职务。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其文学造诣也同样深厚,尤以诗作见长。
  • 诗词创作:在文学方面,万锦雯的创作涵盖了诗歌、散文等多种文体,其中以词尤为突出。《贺新郎·过废园》便是他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1. 作品内容
  • 景物描写:词的开篇即描绘了一幅荒凉的景象,四壁堆满了荒瓦,昔日的凌云之厦已不复当年之辉煌。这种景象的对比,既揭示了历史的变迁,也反映了诗人心中对往昔的无限怀念及对现状的深深感慨。
  • 历史与现实的反思:诗中“一自风流销散后,无复诗坛酒社”的句子,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失落感。诗人通过这一形象的语言,表达了对于曾经繁华诗坛和酒社的怀念,以及对于时代变迁的无奈感受。
  • 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关系:通过对野花烂熳的描述,诗人巧妙地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与人的孤独寂寞相对照,形成了鲜明的意象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1. 创作背景
  • 作者的个人经历:作为一位有政治背景的文人,万锦雯的生活经历了从官场到民间的转变。这种转变可能给他的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使其能够更深入地思考人生与社会的关系。
  • 时代背景的影响:清代中期是一个动荡而又复杂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如阶级斗争、民族矛盾等,这些都深刻影响了诗人的思想和创作。因此,在《贺新郎·过废园》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 文化氛围的作用:当时的文化氛围,尤其是文人墨客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无疑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和文化资源,这对于提高他的文学素养和创作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1. 艺术特色
  • 意境的营造:《贺新郎·过废园》通过精妙的意象和生动的画面,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深沉且富有哲理的意境。这种意境的塑造,不仅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也使这首词成为文学史上的佳作。
  • 语言的艺术性:该词在语言运用方面的艺术性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原本平凡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诗意。
  • 主题的深刻性:在探讨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同时,《贺新郎·过废园》还深刻地触及了人性、命运等更深层次的主题。诗人通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传达出对生命真谛的思考和追求。

《贺新郎·过废园》不仅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也是清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个缩影。它不仅仅是一首诗词,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