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遇避寇人过江

半夜频呼起,寒风送我行。
英雄消马迹,天地感鸡声。
垒破才添戍,村空又避兵。
始知班定远,不肯作书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滁州遇避寇人过江》是清代诗人舒忠谠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作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高度成就,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以下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简介:舒忠谠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之一,其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情感见长。他的诗作往往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能够引人深思。

  2. 诗歌原文:《滁州遇避寇人过江》的原文如下:

半夜频呼起,寒风送我行。  
英雄消马迹,天地感鸡声。  
垒破才添戍,村空又避兵。  
始知班定远,不肯作书生。  

此首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整首诗押仄声韵,读来朗朗上口,充满了节奏美,充分展现了舒忠谠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

  1. 诗歌赏析:该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夜间被频繁地唤醒的情景。诗中的“寒风送我行”暗示了作者内心的不安和对未知的恐惧;“英雄消马迹,天地感鸡声”,则表达了在战乱时期,英雄人物的踪迹不再显现,自然界的声音仿佛也为之感动,增添了一种苍凉之感。

  2. 艺术特色:舒忠谠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个性。他的诗作常以朴素自然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歌富有哲理和深度。此外,舒忠谠还擅长于通过描写自然景观来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使得他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3. 历史背景:诗中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正是清朝中叶,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发。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中的一些句子如“垒破才添戍,村空又避兵”透露出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种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也是舒忠谠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4. 文化意义:作为清代的文学作品,《滁州遇避寇人过江》不仅是舒忠谠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同时也是研究清代历史文化的重要文本。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的社会状况、文化特点以及文人的生活状态,对于研究中国现代史也具有重要意义。

《滁州遇避寇人过江》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艺术珍品。它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展示了作者对于战争与和平、理想与现实的独特看法。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历史意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