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雄县至赵北口

南下雄州来赵北,沿堤忽见小渔舠。
分明一倍西湖景,廿里垂杨十二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雄县至赵北口》是清代诗人程沆的作品。此诗不仅描绘了从雄县到赵北口的壮丽景色,而且反映了当时交通的重要性及文人对这一路线的青睐。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古诗:

  1. 作者简介
  • 程沆(约1665年—1738年),清代著名诗人,其作品多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在《自雄县至赵北口》中,程沆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从雄县到赵北口的沿途风光。
  1. 诗歌原文
    南下雄州来赵北,
    沿堤忽见小渔舠。
    分明一倍西湖景,
    廿里垂杨十二桥。
  •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沿着官马大路南下,经过雄州来到赵北的情景。
  • “小渔舠”指的是沿途所见的小渔船。
  • “分明一倍西湖景”表达了诗人对沿途风景如画的喜爱,与西湖美景相媲美。
  • “廿里垂杨十二桥”则形容了沿途二十里的垂杨柳和连接着的十二座桥,这些细节增添了诗歌的生动性和画面感。
  1. 历史背景
  • 该诗创作的时期是康熙十六年至嘉庆十三年之间,这一时期正是清朝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时期。
  • 在这段长达130多年的时间跨度内,康熙、乾隆、嘉庆三位皇帝曾先后驻跸赵北口,使得这个地方声名远播。
  1. 文学价值
  • 《自雄县至赵北口》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份历史见证。通过它,可以了解到清代官道的繁忙以及文人墨客对于这一地区的高度关注。
  • 此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巧,展示了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和对美的追求。

《自雄县至赵北口》作为一首流传甚广的古诗,不仅体现了作者程沆深厚的文学功底,还揭示了清代官道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可以领略古代诗人的艺术风采,也能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