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姚燮 其二

携手河梁对夕晖,情怀今日倍依依。
凤城作赋宾僚贵,竹屿吟诗故友稀。
井底鲋鱼将水涸,天边雕鹗着风飞。
湖滨旧日题桥处,坐对春深驷马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别姚燮 其二”是清代诗人汤钺创作的一首古诗,该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的深情厚意以及对未来的期盼。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汤钺:清代诗人、学者,字子寿,号秋帆,江苏苏州人。他的诗词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 时代背景:该诗创作于清朝时期,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同时也是社会动荡和变革的时期。
  1. 诗歌原文
  • 原文:“携手河梁对夕晖,情怀今日倍依依。”
  • 翻译:“手牵手站在河桥上面对着夕阳,今天的心情异常依依不舍。”
  1. 主题思想
  • 送别情绪:诗中充满了对离别的不舍和对未来重逢的憧憬,体现了深厚的友情和深切的情感。
  • 时代变迁:通过对离别场景的描述,诗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变化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夕晖”、“井底鲋鱼”等意象,富有象征意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语言风格: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的情感世界。
  1. 文化价值
  • 传承国学经典:这首诗作为国学经典的一部分,对于传播国学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作用。
  • 反映社会生活:通过诗歌的形式反映了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1. 后世影响
  • 学术研究:该诗被收录在多种文学作品选集中,为后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 文化教育:在学校文学教育中,这首诗作为古典诗词的典范,对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影响。

“送别姚燮 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深厚友情和离别情感的古诗,也是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哲学,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