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岘山亭至甘泉寺二首 其二

云藏岩谷昼冥冥,忽听天风晌佛铃。
草际老僧迎客至,烟中修竹入门青。
坐来瀛海茫茫地,尽失山川漠漠形。
休问葡萄拨醅后,甘泉一酌自清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岘山亭至甘泉寺二首(其二)》是清代诗人汤右曾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云藏岩谷昼冥冥,忽听天风响佛铃。
    草际老僧迎客至,烟中修竹入门青。
    坐来瀛海茫茫地,尽失山川漠漠形。
    休问葡萄拨醅后,甘泉一酌自清泠。

  2. 主题分析:

  • 意境之美:诗歌以描绘自然景观为主旨,通过“云藏岩谷”、“忽听天风”等词句,营造出一种幽静、神秘的氛围。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画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同时,诗中的“瀛海茫茫地”,更让人联想到广袤无垠的空间,引发人们对宇宙无限可能的思考。
  • 哲理思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超脱尘世的闲适与淡泊。诗中的“尽失山川漠漠形”一句,表达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感。这种哲学思考使得诗歌不仅仅是对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态度的一种反思与启示。
  1. 艺术手法
  • 比喻和拟人: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忽听天风响佛铃”,将风声比作佛铃的声音,赋予风以生命和情感;“草际老僧迎客至”,则是通过描写老僧迎接客人的场景,赋予了植物以人的情感和行为。这些艺术手法使得诗歌充满了生动性和表现力。
  • 意象和象征:诗歌中的“瀛海茫茫地”象征着无限的空间和可能性,而“甘泉一酌自清泠”则暗示着内心的平静与清澈。这些意象和象征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添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1. 文化背景
  • 历史背景: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代,许多文人墨客在这个时期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汤右曾作为一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往往融合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个人情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
  • 地域特色:清代诗歌在风格上受到了宋代诗词的影响,尤其是唐诗宋词。汤右曾的《登岘山亭至甘泉寺二首(其二)》中融入了宋代诗词的一些特点,如对景抒情、借景抒怀等技巧,使得作品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时代感。

《登岘山亭至甘泉寺二首(其二)》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哲理和丰富艺术魅力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感受到古人对美好自然世界的热爱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