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乾隆青花瓷盆种牡丹

朝朝数叶复量枝,不数金盘芍药诗。
特与此花添色相,千山秋翠越窑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以乾隆青花瓷盆种牡丹》是曾习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对该诗进行详细解析:

  1. 作者介绍
  • 曾习经(约1867年—1926年),字刚甫,号蛰庵,广东揭阳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入民国后不仕,师从梁鼎芬、罗惇曧、黄节并称“岭南四家”。著有《蛰庵诗》《蛰庵词》,其诗词风格受五代北宋影响,尤以词为佳。
  1. 诗歌原文
    朝朝数叶复量枝,不数金盘芍药诗。
    特与此花添色相,千山秋翠越窑瓷。

  2. 诗歌鉴赏

  • 意境描绘:这首诗通过描绘牡丹的繁茂与美丽,以及与古越窑瓷的相互映衬,展现了一幅生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朝朝数叶复量枝”,表达了牡丹每日都在生长和变化的景象,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恒久之美;”不数金盘芍药诗”,则突出了牡丹的独特魅力,使其在众多花卉中独树一帜。
  • 象征寓意:牡丹作为中国传统的国花,代表了富贵与吉祥。在这里,牡丹不仅仅是一种花卉,更是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此花”可能指代的是某种珍稀或珍贵的植物,它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 艺术手法:诗人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将牡丹比作秋天的青山和越窑瓷,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同时,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也经过精心设计,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

《以乾隆青花瓷盆种牡丹》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