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效寺牡丹花开后作

怅卧春归十日阴,落花台殿更清深。
被栏碧叶如相语,辞世青鸾不可寻。
物外精蓝谁舍宅,乱馀恶竹又成林。
迷阳却曲饶忧患,那得端居长道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崇效寺牡丹花开后作》是清末民国初诗人曾习经创作的一首七绝诗。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牡丹花盛开后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牡丹花的美丽与凋零,同时蕴含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美好易逝的感慨。下面将围绕此主题展开:

  1. 作者介绍
  • 曾习经:字刚甫,号蛰庵,广东揭阳人,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授户部主事。入民国后不仕,师从梁鼎芬,诗与梁鼎芬、罗惇曧、黄节并称“岭南四家”。有《蛰庵诗》《蛰庵词》等作品。
  1. 诗歌原文
  • 怅卧春归十日阴,落花台殿更清深。 描述了春日里,牡丹花凋零后,花瓣随风落下,使台殿显得更加幽静深远的情景。
  • 被栏碧叶如相语,辞世青鸾不可寻。 形容园内的碧绿叶子在牡丹落尽后似乎在互相诉说着什么,而那些高飞远去的青鸾鸟则已不再可寻。
  • 物外精蓝谁舍宅,乱余恶竹又成林。 表达了对于超脱尘世的清净之地的向往,以及乱世之后,恶竹丛生的荒凉景象。
  • 迷阳却曲饶忧患,那得端居长道心。 暗含了诗人对于现实困境的忧虑,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修身养性、追求高远境界的渴望。
  1. 诗歌解读
  • 艺术特色:《崇效寺牡丹花开后作》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示了曾习经深厚的文学造诣。诗中的意象生动,情感真挚,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人仿佛置身于牡丹盛开的崇效寺,感受到那份宁静与哀愁。
  • 思想内涵: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更通过对生命的感慨,传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它启示人们要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1. 历史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末民国初,一个动荡的时代,社会变革剧烈,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如此优美的诗歌,可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
  • 文化意义:作为岭南地区的代表诗人之一,曾习经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特有韵味。他的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 鉴赏评价
  • 美学价值: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人通过对牡丹花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思考,展现了较高的审美情趣。
  • 人文关怀: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它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深切体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留恋。
  1. 影响传承
  • 文学影响:曾习经的诗歌对后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研究中国文学史和岭南文化的重要文献。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内涵,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 文化传承: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习经的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文学成就和艺术风格,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崇效寺牡丹花开后作》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文学作品。它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同时反映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其文字的美妙,更在于其背后的思想和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