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莫友芝联

京华一见便倾心,当时书肆定交,早钦宿学;
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酒尊和泪,来吊诗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莫友芝联》是一幅著名的对联,由清末名臣曾国藩所撰写。该对联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故友莫友芝的深切思念与哀悼之情,也展现了两位文人深厚的友谊和相互影响。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挽莫友芝联》:

  1. 作者简介
  •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清朝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在政治军事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莫友芝(1811年-1871年),字子偲,号郘亭,又号眲叟,贵州独山人。他是中国近代学者、诗人,以金石学家和目录版本学家的身份著称。
  1. 对联原文:《挽莫友芝联》原文如下:
    京华一见便倾心,当时书肆定交,早钦宿学。
    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酒尊和泪,来吊诗人。

  2. 对联解读

  • 第一句:“京华一见便倾心”描绘了曾国藩与莫友芝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感状态。”京华”指的是北京这个文化中心,”一见倾心”则形象地表达了两人初次相见时即产生深厚情感的印象。
  • 第二句:“当时书肆定交,早钦宿学”反映了两人因共同兴趣或学问而结下深厚的交情。”书肆”通常指书店,这里可能指的是莫友芝喜欢阅读,经常去书店;”宿学”则表明其学识渊博,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1. 历史背景
  • 曾国藩和莫友芝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政治生涯和学术成就都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艺术特点
  • 修辞技巧:对联中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如“京华一见”与“江表十年”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两人关系的长期性与深厚性。
  • 情感表达:通过“倾心”和“和泪”等词汇,传达了作者对莫友芝逝世的悲痛和对其才华与人品的深深敬仰。
  1. 社会影响
  • 《挽莫友芝联》不仅是对个人友谊的纪念,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它体现了中国文人对于友情的重视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1. 现实意义
  • 在今天,虽然人际关系的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挽莫友芝联》中所体现的深厚友谊、相互尊重以及对对方才华的认可,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挽莫友芝联》不仅是一副对联,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对这幅对联的学习,不仅能了解到曾国藩与莫友芝之间的深厚友谊,还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