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赤城至国清寺

千山万山渺何处,塔影层层国清路。
斜阳林外送微风,布袜萧然踏云去。
寺外澄潭一镜圆,连漪倒浸青苍山。
长松蜿蟺落潭底,白日疑有蛟龙眠。
泉声曲折引我入,菩提一树高摩天。
庞眉老僧可人意,为我扫石开禅关。
匏樽酌茗荐瓜果,野味足洗官庖膻。
坐来庭径转岑寂,修竹杳窱闻清猿。
北窗跂脚许高卧,冰簟荫借青琅玕。
始知物外即幽旷,化城何必离人间。
念昔平生俱道长,行骖劫劫无停鞭。
三年席帽客京国,口识甘苦难为言。
今岁崎岖浙东道,水浮陆走行三千。
人生如此竟何为,空使惨戚凋朱颜。
誓从今日抉尘网,山深林密行盘桓。
桃花流水跣足渡,嵬峨半醉来参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从赤城至国清寺》是清代诗人惠周惕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一幅千山万水、塔影层层、斜阳微风、青苍山影、长松白日等自然景色的画卷。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生平简介:惠周惕(生卒年不详),字叔度,清代诗人,主要活动于清代乾隆年间。他的作品多以描绘山水田园为主,体现了其对自然美景的深厚情感。
  1. 作品原文
  • 千山万山渺何处,塔影层层国清路。
  • 斜阳林外送微风,布袜萧然蹋云去。
  1. 整体翻译
  • 千山万山似乎消失在远方,塔影在层层叠叠的国清路上延伸。
  • 在斜阳映照下的林间小路上,一位旅人踏着轻盈的步伐,仿佛踏云而行。
  1. 词句注释
  • “千山万山”:形容山峦重叠,难以计数。
  • “塔影层层”:指寺庙周围的塔楼影子层层叠叠,与山景融为一体。
  • “国清路”:“国清寺”位于此诗中,为地点名。
  • “斜阳林外”:夕阳从林间洒下,给旅行者带来温暖而宁静的感觉。
  • “布袜”:古代的一种轻便鞋履,这里指旅行者的穿着。
  • “萧然”:形容步伐轻松、从容。
  • “蹋云”:行走时如同踩在云端,形容步态轻盈。
  1. 白话译文
  • 无数的山峦仿佛延伸到了天际,每一层塔影都映照着国清寺的路。
  • 在斜阳的余晖中,漫步于林间的小道上,步履轻盈地踏着云朵前行。
  • 远远望去,国清寺外的澄潭宛如一面镜子,倒映着青苍的山峦。
  • 长长地松树在潭底盘旋,好像有蛟龙沉睡其中。
  • 泉水的声音在曲折中引导着旅人深入,最终到达了菩提树下的禅房。
  •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僧人迎接了这位远来的客人,为他打开了通往内心世界的禅门。
  1. 创作背景
  • 此诗创作于清代乾隆年间,具体作者的生平事迹不详,但可以推测他是那个时代文人雅士中的一员,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1. 名家点评
  • 对于这首诗的评价,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意见。有学者认为,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世界。还有学者指出,诗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1. 轶事典故
  • 关于《从赤城至国清寺》这首诗,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有一位名叫李渔的文人曾经游览过这首诗中提到的国清寺,并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他的评价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了研究此诗的一个重要参考。
  1. 作品赏析鉴赏
  • 《从赤城至国清寺》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还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风貌。

《从赤城至国清寺》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佳作,通过对山川、林木、建筑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自然画卷。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