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干臣军门辩搁笔亭

搁笔伊谁构此亭,痴人说梦几时醒。
竟忘斗酒诗无敌,直立生花管不灵。
捉月何曾江上见,落梅争恐笛中听。
廓清赖有如椽出,净扫云烟睹日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干臣军门辩搁笔亭》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和干臣军门辩搁笔亭》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也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对现实政治环境的批判。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介绍:

  1. 诗歌原文与注释
  • 原文内容:”搁笔伊谁構此亭,痴人说梦几时醒。竟忘斗酒诗无敌,直信花生管不灵。捉月何曾江上见,落梅争忍笛中听。廓清赖有如椽笔,净埽烟云睹日星。”
  • 注释译文: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状态的追求。
  1. 诗歌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许多文人被贬谪或流放。李白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未能幸免于政治风波的影响,他的才华和抱负在安史之乱期间受到了极大的考验。
  • 搁笔亭位于武昌黄鹤楼之东、白云阁西南,以纪念盛唐时期黄鹤楼上“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故事而闻名。
  1. 诗歌主题与情感
  • 此诗反映了李白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感慨与无奈。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忆,表达了自己对理想政治环境的向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看法。
  • 李白在诗中多次使用象征和隐喻,如“捉月”、“落梅”,表达了他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力感。
  1. 艺术手法与表达效果
  • 李白的诗歌以其豪放洒脱的风格著称,但在这首作品中,他运用了更多的抒情色彩,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和哲学思考。
  • 诗句中的对比(如“竟忘斗酒诗无敌,直信花生管不灵”)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和困惑。
  1. 社会意义
  •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李白的个人情感和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唐代文人面对国家动荡和个人命运时的普遍心态。
  • 它提醒人们反思历史事件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并思考如何在动荡的社会中找到自我实现的道路。

《和干臣军门辩搁笔亭》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一幅反映唐代社会政治背景的历史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同时也可以体会到那个时代文人的思想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