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多危机,贫贱心不愉。
客游常戚戚,乡里无远图。
人生安所适,四顾无一娱。
东望有仙山,山势郁以孤。
三百七十峰,黛色天下无。
铜乳穴内流,萤芝石上敷。
排云凌清海,御气驰苍梧。
举手招霍龙,我欲与之俱。
咏怀十七首 其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怀十七首 其三》是一首古体诗,属于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由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阮籍创作。
《咏怀十七首 其三》的创作背景是在魏晋之际,一个社会动荡、政治局势错综复杂的年代。阮籍生活在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变化。他曾任官职,但因对现实不满而辞职退隐,最后在田园中度过余生。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阮籍对现实的深刻忧虑和内心的苦闷。
从内容上看,《咏怀十七首 其三》通过对个人经历和感受的表达,揭示了阮籍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诗中融入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这种深沉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使得《咏怀诗十七首》成为魏晋时期文人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同时,它也体现了魏晋文人追求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的文化特质。
《咏怀十七首 其三》的艺术成就也是不容忽视的。作为一首古体诗,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邃的主题,展现了阮籍卓越的诗歌才华。诗中的用词精炼,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却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阮籍作为一位杰出诗人的艺术魅力。这首诗不仅是阮籍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整个魏晋时期文人心态的一种反映,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
《咏怀十七首 其三》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还展现了魏晋文人的独特风采和精神世界。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值得后世读者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