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奴佩下两匕首,削血吹毛刃无厚。
摩娑喜似雪色明,挥掣惊同练光走。
黄金作室玉作环,十步一人如等闲。
淬刀唯用瀚海水,采铁远在嵎夷山。
的历闪烁难具状,侠客临之气增壮。
抚刀瞠目一再观,想见荆高千载上。
日本佩刀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日本佩刀歌》是清代诗人彭孙遹创作的诗歌,通过描绘日本刀的锋利与神秘色彩,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强盛的渴望和对边患的关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作者彭孙遹:彭孙遹(1631-1700),字骏孙,号羡门、金粟山人,祖籍浙江海盐,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他的诗作以工整和谐见长,擅长五七言律诗与小令,被后世誉为“吹气如兰彭十郎”。
诗歌内容:《日本佩刀歌》中,彭孙遹描述了日本刀的神奇与锋利,其诗句“倭奴佩下两匕首,削血吹毛刃无厚”形象地描绘了日本刀的强大杀伤力和精湛的工艺。此外,诗歌还描绘了日本刀的制作材料与过程,如“淬刀唯用瀚海水,采铁远在嵎夷山”,“黄金作室玉作环”展现了日本刀材质的高贵与精致,而“十步一人如等閒”则表达了这种武器带来的威慑力量。
文化背景:在宋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较为频繁,尤其是自唐末五代变乱以来,汉籍流失较多,这导致宋人在面对日本刀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好奇。
诗歌鉴赏:《日本佩刀歌》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对日本刀的描写,反映出古代文人对于国家安全和文化传承的忧虑。
艺术特色:彭孙遹的诗歌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情感真挚,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追求。同时,这首诗也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文献,对于研究当时两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交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日本佩刀歌》不仅是一首描写武器的诗歌,更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体现文人忧国忧民情怀的重要作品。通过阅读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