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山谒文公祠

韩山郁以特,韩木何苍苍。
乃有韩公祠,气色参相望。
我来拜祠下,拜罢重登堂。
披帷觌公像,俨若在我傍。
身黜名愈显,事久泽不忘。
风流千百世,被此蛮蜑乡。
烈士殉节义,达人重文章。
寄托苟有在,贬窜其何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韩山谒文公祠》是清代著名诗人彭孙遹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韩愈文化的敬仰之情,以及对韩愈在文化历史中地位的肯定。下面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生平
  • 基本信息:彭孙遹,号羡门、金粟山人,浙江海盐人,清朝文学家。他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考中进士,后曾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并以其工整和谐的诗风著称。
  • 主要作品:彭孙遹创作了大量诗歌和词作,其中《松桂堂集》《金粟词话》等作品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同时,他还著有《明史》总裁等历史文献。
  1. 诗歌原文
  • 诗句解读:“韩山郁以特,韩木何苍苍。”这里,诗人通过描绘韩山的特点,突出了韩愈的崇高形象。“乃有韩公祠,气色参相望。”接着,诗人提到韩愈祠堂的存在,强调其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我来拜祠下,拜罢重登堂。”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拜谒祠堂的情感,以及再次登堂的敬意。
  1. 历史背景
  • 地理位置:韩文公祠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城东笔架山麓,是纪念唐代大文豪韩愈的地方。韩愈因向皇帝提出停止迎接佛骨到长安供奉的建议而触怒皇帝,最终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期间,他积极传播中原先进文化,深受潮人所敬仰。
  • 历史意义:韩文公祠不仅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苏轼为其所写的《潮州韩文公庙碑记》更是将其文化地位提升到了极高的水平,成为后人敬仰的对象。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彭孙遹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在《韩山谒文公祠》中,他通过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敬仰之情。
  • 意象运用:诗中的“韩山”与“韩木”等意象,不仅描绘了地理环境,更隐喻了韩愈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这种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物特质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1. 文化价值
  • 文化传承:韩文公祠作为一座纪念先贤的文化地标,其存在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通过这样的历史纪念场所,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历史教育:韩文公祠不仅是一处观光地点,也是进行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它通过展示韩愈等人的历史功绩和文化成就,激发人们对国家历史的尊重和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韩山谒文公祠》不仅体现了彭孙遹卓越的文学才能,也展示了韩愈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这首诗不仅是对古代文人精神的一次致敬,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珍视和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