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巫峦稚

一别南州道里赊,他时何处寄疏麻。
蛾眉亭下来相访,明月沧波是子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巫峦稚》是清代诗人彭孙遹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文学技艺,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环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诗人简介
  • 生平背景:彭孙遹,号羡门、金粟山人,浙江海盐人,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他一生仕途顺利,曾历任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等职,并有《松桂堂集》《金粟词话》等著作传世。
  • 文学成就:彭孙遹工整和谐,擅长五七言诗,词作香艳,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他的诗作流传至今,被后人传颂,如《寄巫峦稚》、《送吴峦稚司李桂林》等。
  1. 诗歌原文
  • 原文展示:《寄巫峦稚·一别南州道里赊》全文如下:一别南州道里赊,他时何处寄疏麻。蛾眉亭下来相访,明月沧波是子家。
  • 诗句解析:这首诗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离别之情,表达了对未来重逢的期望。”一别南州道里赊”意味着分别的地方路途遥远,”他时何处寄疏麻”则表达了对未来重逢时的思念。”蛾眉亭下来相访”暗示了未来某一时刻,将在蛾眉亭下相见,而”明月沧波是子家”则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无华,但饱含深情。
  1. 历史与文化价值
  • 历史文化背景:清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期,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学作品常常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思想情感。彭孙遹的诗作便是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代表,它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才华,也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 文学价值:《寄巫峦稚》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诗歌的风格特点和表达技巧。同时,它也为研究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思想理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彭孙遹的《寄巫峦稚》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诗歌,更是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文献。通过这首诗,不仅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世界,更能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