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下寄百旃

金亭薄暮暂维舟,春草茫茫识旧游。
废苑啼乌终古恨,寒春落日满城愁。
疏华不见书南至,桃梗还随水北流。
却忆故人犹寂寞,琅玕何处一相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吴下寄百旃》是清代诗人彭孙遹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包括其作者背景、内容赏析和艺术特色:

  1. 作者介绍
  • 彭孙遹(1631-1700),字骏孙,号羡门、金粟山人,浙江海盐人。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明史》总裁等职。他工整和谐,长于五七言诗,亦有香艳之作,被称为“吹气如兰彭十郎”。
  1. 诗歌原文与解析
  • 全文:《吴下寄百旃·金亭薄暮暂维舟》
  • 金亭薄暮暂维舟,春草茫茫识旧游。:描绘了傍晚时分在江边小舟中的情形,春草茫茫象征着时光的流转与人事的变迁。
  • 废苑啼乌终古恨,寒春落日满城愁。:表达了对故园的怀念和对逝去岁月的感慨。
  • 疏华不见书南至,桃梗还随水北流。:反映了别离后的无奈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 却忆故人犹寂寞,琅玕何处一相酬。:回忆往昔的朋友,感叹他们的孤独与自己的无能为力。
  • 白首东吴客,经年始北归。:诗人自述为东吴的客人,经过长时间的漂泊才最终回到北方。
  1. 诗歌鉴赏
  • 情感表达: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对友人的怀念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 艺术手法: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如“废苑啼乌”与“寒春落日”的对比,以及“桃梗”和“琅玕”的象征意义。
  • 风格特点:语言典雅,意境深远,既有细腻的情感描写,又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展现了诗人深邃的艺术造诣。
  1. 诗歌背景
  • 创作时期:清朝初期。
  • 社会背景: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多有离乱之苦。
  • 文学价值:此诗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生活经历,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吴下寄百旃》作为彭孙遹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这首诗作以其深厚的情感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历史背景,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佳作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