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津口寄王默庵

孤村临渡口,斜日下长林。
旧侣平原约,相思单父琴。
垂杨将暮色,芳草欲归心。
愁对春江水,花前怅别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南津口寄王默庵》是彭孙遹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人彭孙遹的生平与成就
  • 彭孙遹(1631-1700),字骏孙,号羡门、金粟山人,浙江海盐人。他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学者,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官至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他的诗作以工整和谐著称,尤擅长五七言律诗和词作。其作品风格多变,既有香艳之作,也不乏深沉的哲理思考,被后人广泛传颂。
  1. 诗篇的主题与情感
  • 《南津口寄王默庵》描绘了诗人在特定的自然景观下对故人的怀念之情。“孤村临渡口,斜日下长林”开篇即勾勒出一副宁静而又略带哀愁的景象。
  • “旧侣平原约,相思单父琴”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因距离而产生的相思之苦。这里的“单父琴”可能指的是一种古琴曲名,暗示着音乐也是他们友情的一部分。
  1. 诗中的象征与隐喻
  • 诗中的“垂杨将暮色,芳草欲归心”运用了典型的中国文学意象,通过自然景物来传达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 “愁对春江水,花前怅别深”展现了诗人在春天的景色中感受到的孤独和忧伤,这种情绪加深了他对故人的思念。
  1. 诗的艺术特色
  • 《南津口寄王默庵》在形式上属于五七言律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凄美、哀婉的氛围。此诗体现了古典诗歌在语言运用和意象构建上的高超技巧。
  1. 诗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 作为清代诗人彭孙遹的代表作品之一,《南津口寄王默庵》不仅体现了他的创作才华,也为后世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清代诗歌风貌的窗口。这首诗因其深情的叙事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了研究清代文化和诗歌的重要文献。

《南津口寄王默庵》不仅是彭孙遹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还可以从中汲取关于人生、情感和哲学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