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尹孝廉考功兄弟 其六

此别知非久,相看亦黯然。
银灯摇绮席,清醑泛离筵。
鸿雁天涯侣,秋风渡口船。
拿舟一相送,江月静娟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尹孝廉考功兄弟》是清代诗人彭孙遹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淡雅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友情和离别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的背景、内容及其文化意义等方面的信息:

  1. 诗歌背景:《寄尹孝廉考功兄弟》作于清乾隆年间,当时正值彭孙遹仕途顺利,官至翰林院检讨。这一时期,彭孙遹不仅在政治生涯上有着不俗的成就,而且在文学创作上也颇有建树,其诗作多反映了个人情感以及时代风貌。该诗的创作动机可能来源于与好友的深厚情谊及即将到来的离别,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

  2. 诗歌内容:《寄尹孝廉考功兄弟 其六》全文如下:青桂山窗下,红兰水槛前。藏钩三五夜,沽酒十千钱。比玉身多愧,兼金意已坚。此别知非久,相看亦黯然。银灯摇绮席,清醑泛离筵。鸿雁天涯侣,秋风渡口船。拿舟一相送,江月静娟娟。

  3. 诗歌赏析: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银灯”、“清醑”等,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诗中“此别知非久,相看亦黯然”透露出对友人未来道路的祝福以及对分别时刻的感慨。特别是“拿舟一相送,江月静娟娟”一句,生动传达了诗人送别时的深情厚谊和对友人未来的期许。

  4. 文化意义:彭孙遹作为清代中期的文人,其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艺术成就,也折射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多元面貌。《寄尹孝廉考功兄弟 其六》中的意境与情怀,为后世研究清代文人的生活情趣提供了珍贵的文本资源。同时,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后世多次引用和研究,体现了其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独特价值。

《寄尹孝廉考功兄弟 其六》不仅是彭孙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其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及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