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苦吟 其三 积潦

水深三尺釜生莱,人在圜中水气埋。
野鹜如何飞不起,波涛平地最堪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百苦吟·其三·积潦》是清代诗人沈上章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凄凉的山水画面,传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慨。下面将围绕诗歌的主题、形式、语言及艺术特色进行详细介绍:

  1. 主题内容
  • 社会现状:诗中提到“连宵风雨长蒿莱”,暗示着连日的阴雨导致田野被淹,农作物受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困境。同时,“禾黍漫漫愁望里,千村烟冷亦堪哀”则表达了农民面对收成无望的忧虑和生活的艰辛。
  1. 形式特点
  • 押韵:该诗采用律诗的形式,且押韵工整,显示出诗人在艺术表达上的严谨与匠心。
  1. 语言风格
  • 简练含蓄:沈上章的用字简洁,语言含蓄而富有表现力。如开头的“清山城土灶满蒿莱”,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清新脱俗的田园风光。
  1. 艺术特色
  • 意象生动:诗中的意象生动而具象,如“禾黍漫漫愁望里”,“千村烟冷亦堪哀”等描绘,都使得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诗人笔下的世界。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读者能够在心中形成鲜明的视觉和情感印象。
  • 情感深沉:诗中流露出的情感深沉而复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间接地抒发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这种情感的深沉表达,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强的感染力和哲理性。

《百苦吟·其三·积潦》不仅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古代文学的卓越成就。对于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人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资源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