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须放饮,难遣是残冬。
有弟知艰苦,携僧共懒慵。
灯昏长对佛,霜冷不闻钟。
遥忆砧声里,寒衣授几重。
休休庵同梵林暨师巢舍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休休庵同梵林暨师巢舍弟》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家庭和友情深切情感的诗作。该诗由清代诗人嵇永仁创作,表达了作者在寒冷的残冬中与家人和僧人共度时光的情境。下面将对该诗进行介绍:
作者简介:《休休庵同梵林暨师巢舍弟》的作者是嵇永仁,他是一位生活在清朝的文学家,字留山,初字匡侯,别号抱犊山农,以长洲籍为诸生,康熙间入福建总督范承谟幕府。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与耿精忠事件相关联,因耿精忠谋反而与范承谟一同被拘捕,后听闻范承谟被害后,嵇永仁选择了自杀。《休休庵同梵林暨师巢舍弟》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诗句原文:这首诗的全文如下:月明须放饮,难遣是残冬。有弟知艰苦,携僧共懒慵。灯昏长对佛,霜冷不闻钟。遥忆砧声里,寒衣授几重。
诗歌鉴赏:此诗通过对残冬景象的描绘和对家庭成员及僧人的描述,展现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诗中的“月明须放饮”和“有弟知艰苦”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同时,“携僧共懒慵”则体现了诗人与僧侣的闲适生活,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注重亲情和友情的情怀。
《休休庵同梵林暨师巢舍弟》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反映了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对于现代生活的启示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