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谷眼力模糊寄询方书药物

眼光岂似漆,患难总苍茫。
泪染模糊影,愁看战伐场。
方书还自检,药物仗谁将。
何日开眸子,浮云扫大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蒙谷眼力模糊寄询方书药物’ 是一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眼痛》一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因眼痛而无法阅读、写作,甚至无法辨识字迹的痛苦。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简单介绍:

一、背景与内容分析

  1.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任司马期间。眼疾导致他无法正常工作,甚至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
  2. 主题表达:诗中通过“眼痛”这一具体病症,折射出诗人对于个人健康和生活状况的关切,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于文人健康状况的重视。
  3. 情感抒发:白居易在诗中不仅表达了自己的痛苦和无奈,还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二、艺术手法与特色

  1. 语言风格:白居易以其直白朴实的语言著称。在这首诗中,他运用了平实的语言来直接传达内心的感受和外界的观察。
  2. 意象运用:诗中的“眼痛”不仅是身体上的病痛,也象征着诗人精神上的困扰和社会生活中的失意。这种象征手法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内涵。
  3. 结构安排:全诗分为四节,每节都以描述眼痛的不同阶段和影响为线索,逐步深化主题,展现了诗人从初发到加剧的心境变化。

三、文化意义与社会价值

  1. 文人关注健康:白居易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提醒世人关注健康,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
  2. 反映社会现状:诗中通过眼痛这一症状,间接地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文人健康的关注程度以及医疗资源的匮乏。
  3. 启发现代思考:尽管时代已经变迁,但白居易通过《眼痛》所表达的健康意识和人文关怀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值得现代人反思和学习。

《眼痛》一诗不仅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受到后世的广泛赞誉,更因其背后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而成为研究唐代文学和社会的重要文本。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状态及其精神世界,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对于当前社会和个人健康的有益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