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庚戌(宣统二年、一九一0))

取巧原非君子儒,纷纷乞巧何其愚!
我闻用拙存吾道,又闻巧者拙之奴。
我生无事不守拙,自安义命心怡愉。
天上神仙比我拙,其拙还为世间无。
一年一度一相见,牛郎织女天一隅。
银河竟绝仙槎渡,填桥还待白项乌?
何如黄海、黑海、地中海,凡夫乘风破浪来往只须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乞巧(庚戌(宣统二年、一九一0))》是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作。许南英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观察和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背景、内容、主题等方面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许南英:许南英是清朝末年的诗人,其诗作多关注社会现象和传统文化。在《乞巧》中,他通过描绘民间七夕乞巧的场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
  1. 作品背景
  • 庚戌年:庚戌年指的是清朝宣统二年,即公元一九一0年。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年份,因为辛亥革命爆发,标志着清朝的结束和新纪元的到来。
  • 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这是传说中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同时也是民间庆祝乞巧的日子。
  1. 诗歌内容
  • 描写场景:诗中提到了“乞巧”的场景,描述了人们为了祈求织女赐予技巧而举行的仪式。
  • 思想情感:诗中的“我闻用拙存吾道,又闻巧者拙之奴”表达了作者对于技艺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他认为真正的智者应该保持谦逊,不追求表面的巧技。
  1. 艺术特色
  • 语言运用:许南英的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七夕乞巧这一传统节日的描述,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 意象构建:诗中的意象丰富,如“天河”、“牛郎织女”等传统符号被巧妙地融入诗中,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1. 历史文化意义
  • 文化传承:许南英的《乞巧》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清末近现代初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变迁。
  • 历史见证:作为清末的作品,《乞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观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
  1. 文学价值
  • 主题鲜明:《乞巧》的主题明确,通过对七夕乞巧场景的描述,展现了民间的习俗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
  • 艺术手法:诗中的意象构建、修辞手法等方面都体现了许南英高超的艺术造诣。

《乞巧(庚戌(宣统二年、一九一0))》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它不仅反映了清末近现代初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变迁,也展示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阅读和理解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