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辛丑、壬寅(光绪二十七~八年、一九0一~0二))

良人情亦好,归计约年年。
岂是郎无信?偏生妾薄缘!
寒衣深慰贴,明镜惜婵娟。
偶作刀环梦,还疑未必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闺怨》是一首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七言绝句,由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诗中通过描绘少妇登楼赏春时的天真浪漫和幼稚无知,以及她对柳色引发情思的突然转变和因春情易失而引发的悔恨之情,展示了少妇的内心世界和她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品背景
  • 作者介绍: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诗人,以其七言绝句见长,尤擅长写景抒情,其诗歌多反映现实,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
  • 创作时间:《闺怨》的创作时间为辛丑年(光绪二十七年)与壬寅年(光绪二十八年),具体为一九0一年至2二年之间。
  1. 诗歌原文
    《闺怨》
    不知愁似海,
    白日落天涯。
    忽见陌头柳,
    悔教夫婿觅封侯。

  2. 诗歌分析

  • 情感表达:全诗没有直接描写怨恨或忧愁,而是通过少妇的心理变化来表现。她在看到陌头的杨柳后,开始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和春色的易逝,从而产生了悔恨之情。
  • 艺术特色:王昌龄在这首诗中展现了“曲而忌直”的艺术手法。他通过含蓄曲折的方式表达了复杂的情感,使得诗歌不仅语言经济,而且意韵深远。
  1. 作品意义
  • 文学价值:《闺怨》不仅体现了王昌龄精湛的诗歌技巧,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具有很高的文学研究价值。
  • 社会影响:此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述,唤起了读者对古代女性生活境遇的共鸣,增强了人们对传统诗歌美学的理解。
  1. 后世影响
  • 历代传颂:这首诗因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文献之一。
  • 学术研究:学者们常通过对王昌龄及其作品的研究,探讨唐代诗歌的风格演变和社会文化背景。

《闺怨》不仅展现了王昌龄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内心世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女性命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