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除日得家书(丙申(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

腊鼓催声急,惊心又岁除。
酒添游子恨,春入老兄书。
身世浮萍似,家山劫火馀!
辽东还白帽,明日愧华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岁除日得家书(丙申(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是清末诗人许南英所作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许南英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他在特定时刻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作原文
    腊鼓催声急,惊心又岁除。
    酒添游子恨,春入老兄书。
    身世浮萍似,家山劫火馀!
    辽东还白帽,明日愧华裾!

  2. 作者简介
    许南英,1855-1917,清代著名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曾应唐景崧聘,协修《台湾通志》。乙未(1895)之役,任台南「筹防局」统领,募集兵勇抗日,后知事无可为,乃将私蓄尽数散给部下后离台内渡。

  3. 诗歌鉴赏

  • 这首诗以“岁除”即除夕夜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在这一天收到家中书信的情景。诗中的“腊鼓催声急,惊心又岁除”通过腊鼓声的急促与春节的到来相联系,表达了诗人对新年到来的喜悦与对旧岁的留恋。然而,随后“酒添游子恨,春入老兄书”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因远离家乡而感到的孤独与无奈。这种情感的转折,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 “身世浮萍似,家山劫火馀!”这两句诗,用“浮萍”比喻诗人的漂泊无定的生活状态,用“劫火”形容战争带来的破坏,展现了诗人对于家国命运的关注与忧虑。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意识。
  • 最后两句“辽东还白帽,明日愧华裾!”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能回到故乡的遗憾以及对家人的愧疚之情。这里的“辽东”可能是指诗人曾经任职或居住的地方,而“白帽”则是一种战时的标志,象征着战争与牺牲。诗人用这样的意象来表达自己虽然身处战乱之中,但仍然不忘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岁除日得家书》不仅是一首反映诗人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幅展示其对国家、对家庭深沉情感的历史画卷。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也展示了诗人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