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感怀寄缪天自

惆怅东林月,凄凉故国同。
不堪仍对酒,祇自感飘蓬。
江远鱼龙夜,天高鸿雁风。
还歌桂之树,招隐小山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月夜感怀寄缪天自》是由清代诗人许箕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夜晚独自感慨,对国家和故乡的深深思念。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 惆怅东林月,凄凉故国同:诗人抬头仰望夜空中的明月,心中泛起了对故国的无限思念。
  • 不堪仍对酒,祇自感飘蓬:面对明月,诗人感到自己的孤独与无助,仿佛失去了归宿。
  • 江远鱼龙夜,天高鸿雁风:夜晚江面上的鱼龙和空中飞翔的大雁,让诗人想起了远方的家乡和亲人。
  • 还歌桂之树,招隐小山丛:诗人想要回到家乡的小山丛中去,寻找心灵的慰藉。
  • 披裘惊季札,请组羡终军:诗人感叹自己的壮志未酬,希望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追求理想。
  1. 作者简介
  • 屈大均:明末清初的诗人,字介子,号翁山,广东番禺人。他曾是明朝的举人,后参与反清活动,晚年成为僧人。
  • 许箕:清代的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
  • 陈学洙:清代的诗人,字左原,江苏长洲人,工诗文,其古诗古朴深秀,近体意致淡荡。
  1. 诗歌鉴赏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许多自然意象,如“月夜”、“故国”、“江远鱼龙”等,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种深沉的情感背景。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在特定环境下的感受,如“怅惘”、“孤独”、“渴望”等。
  • 哲理思考:诗中也蕴含着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如“披裘惊季札,请组羡终军”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1. 文化背景
  • 明清易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明清交替之际,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常常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无常。
  • 岭南文化:屈大均作为岭南三家之一,其文学创作深受岭南地方文化的影响,这首诗也体现了岭南文化的特质。
  1. 艺术特色
  • 五言律诗:诗歌采用五言律诗的形式,这种形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较为常见,能够很好地表现诗人的情感和思绪。
  • 对仗工整:在押韵、平仄、对仗方面都做到了工整,使得诗歌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 意境深远:诗歌通过对月夜、故国等元素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1. 历史影响
  • 文学价值:这首诗作为古代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被后人传颂和研究。
  • 教育意义:对于研究中国文学史和传统文化的学者来说,这首诗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1. 现代解读
  • 时代变迁:在现代背景下,这首诗仍然具有某种启示意义,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守信念。
  • 文化交流:这首诗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多样性,对于促进文化交流有着积极的作用。

《月夜感怀寄缪天自》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