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丈赠砚(壬戌(清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十九岁))

东林有孤雏,落日啼清啭。
道旁少行人,归鸟齐飞倦。
我来淮水清,相依灵光殿。
秋露深蒹葭,无以飘零念。
田园辟荒芜,野草愁行蔓。
碧溪疏春流,和风动纨扇。
群卉已歇芳,柚橘实庭院。
老枝非不辉,弱小偏眷恋。
朝朝饫德音,饥渴平生愿。
内直与外方,相持一片砚。
少有金石癖,遗编思网罗。
何期走豺狼,乡里挥兵戈。
父书不能读,相去天一涯。
荡然焚笔砚,岁月其蹉跎。
中流有砥柱,特立何巍峨。
游子爽然归,中夜闻谴呵。
温润光可鉴,坚确志不磨。
砚兮其蕴结,之子待如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高丈赠砚(壬戌,即清同治元年,1862年)是清代文学家林则徐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作品里,作者通过其精炼的笔触和深邃的情感,展示了自己对于时局与人生的独到见解。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形式、艺术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诗作内容
  • 创作背景:高丈赠砚发生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这是林则徐担任两广总督期间的一段经历。当时,太平天国运动仍在持续,而清朝政府内部也出现了一些对外国商品开放的讨论,林则徐作为一位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和反鸦片主义者,对这一现象持有异议。
  • 主题思想:诗中“道旁少行人,归鸟齐飞倦”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认为即使是归途的鸟儿也在为乱世而疲累。这与诗人自身身处乱世中的忧国忧民情怀相契合。同时,此诗句还隐喻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乱象,以及个人对于国家未来的担忧与思考。
  1. 诗作形式
  • 诗歌结构:高丈赠砚采用了传统的七言绝句形式,这种结构简洁明快,便于传达深沉的思想感情。
  • 韵律押韵:全诗押平声韵,使得读起来更加和谐悦耳。同时,诗中的用字选材精准,既表现了自然景观的美,又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1. 艺术特点
  • 语言风格:林则徐的诗作语言简练而有力,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见解。例如,“落日啼清啭”不仅描述了夕阳的美丽,更寓意着国家的衰败与不振。
  • 情感表达:在这首诗中,林则徐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的情绪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他对现实的深刻感受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忧虑,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体会到作者的心境。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高丈赠砚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林则徐个人创作才华的体现,也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集中展现。其简洁明快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使其成为研究清代文人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宝贵资料。
  • 后世评价:林则徐的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且其深远的意义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它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也激发了人们对正义与真理的追求。在当今社会,这样的文学作品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激励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1. 文化价值
  • 反映时代精神:高丈赠砚所体现的时代背景,尤其是林则徐所处的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文化追求。
  • 文化传承:作为文学作品之一,高丈赠砚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包括当时的社会状况、文人心态以及对自然美的感受。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了解清代文化的发展脉络,也为今天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高丈赠砚是林则徐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所创作的杰作,它在形式上遵循了传统诗歌的基本规则,但在内容上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时代感。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领略到林则徐的艺术魅力,还能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