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岘山寻明霞墓址 其一 (丙子(清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年,三十三岁))

云山终古剩芳名,太守风流自有情。
遥指高楼新月上,最难樊榭近居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步岘山寻明霞墓址》是清代诗人许传霈创作的一首古诗,创作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当时作者三十岁。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优美的文辞著称,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下面将详细介绍《步岘山寻明霞墓址》:

  1. 作者介绍:许传霈,清代诗人,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他的诗歌常常融入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元素,使得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承载着深刻的文化意义。许传霈的生平与成就在清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诗作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2. 诗歌原文: 云山终古剩芳名,太守风流自有情。遥指高楼新月上,最难樊榭近居城。
  3. 诗歌赏析:首句“云山终古剩芳名”,表达了诗人对云山这一永恒美景的赞叹,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己虽为一介书生,却有着不减于山水的风雅情怀。第二句“太守风流自有情”,揭示了诗人作为地方官的身份特征,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当地风情的深深眷恋。第三、四句“遥指高楼新月上,最难樊榭近居城”,则描绘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夜景,通过“樊榭”这一地点的提及,增添了几分历史的沧桑感,同时体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与留恋。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知和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

《步岘山寻明霞墓址》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座桥梁,连接了古代与现代,自然与人文,历史与当下。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欣赏,不仅能领略到清代诗人的文学造诣,也能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尊重与爱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