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棹歌 其二 (乙亥(清光绪元年,一八七五年,三十二岁))

垂杨两岸舞枝慵,水涨桃花浪几重。
却爱船如天上坐,一声风送凤林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湖棹歌 其二》是清代诗人许传霈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时作者已三十二岁。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析:

  1. 诗词原文
    垂杨两岸舞枝慵,水涨桃花浪几重。
    却爱船如天上坐,一声风送凤林钟。

  2. 诗词解析

  • 首句分析:“垂杨两岸舞枝慵”描绘了一幅春天里垂柳随风摇曳、懒洋洋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生动的氛围。“舞枝慵”则赋予了垂杨柳以动态的美感,仿佛它们在轻轻摆动着枝条,似乎在享受着春风的吹拂。
  • 次句分析:“水涨桃花浪几重”则通过描写湖水上涨、波涛汹涌的场景,进一步展现了春天湖面上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的“桃花浪”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桃花盛开时波光粼粼的美景,也暗示着春天的到来和大自然的繁荣。
  • 结句分析:“却爱船如天上坐”表达了诗人对乘坐船只时的舒适感受的羡慕。他坐在船上,仿佛置身于天宫之中,这种超凡脱俗的体验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加浪漫和诗意。
  • 末句分析:“一声风送凤林钟”则是诗人对于听到船桨划水声与自然和谐共鸣的感受。在这里,“凤林钟”可能指的是船上的乐器或者某种特定的声响,它与“一声”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美妙的音响效果,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1. 艺术特点
  •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垂杨、桃花、船等,这些意象都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 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节奏感强。通过对景物的精细描写,展现了西湖春景的美丽和诗人内心的愉悦。
  • 情感表达:全诗充满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透露出一股清新脱俗的气息。

《西湖棹歌 其二》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西湖春天的美景及诗人内心的愉悦和对生活的热爱。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诗人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