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中牡丹(辛酉(清咸丰十一年,一八六一年,十八岁))

第一香开国色夸,壶觞排日赏家家。
祗因误入濂溪宅,未识君为富贵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庭中牡丹》是一首由清朝诗人许传霈所作,表达了作者误入濂溪宅时对牡丹花的欣赏和对其富贵特性的误解。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具体介绍:

  1. 作品背景:这首诗作于清朝咸丰十一年,即辛酉年(一八六一年)。诗中描述的是在一个特定的场合下,作者误入了某人的住所,看到了庭院中的牡丹,对其国色天香的美丽感到惊艳,然而作者并未意识到这是一株富贵花。
  2. 诗歌原文
  • 第一香开国色誇,壶觞排日赏家家。
  • 祗因误入濂溪宅,未识君为富贵花。
  1. 作品鉴赏:这首诗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牡丹的美丽与富贵。首句“第一香开国色誇”便直接将牡丹与国色天香联系起来,展现了牡丹的高雅和尊贵。接着“壶觞排日赏家家”,则形象地描绘了人们聚集一堂、共同欣赏牡丹的场面。然而第二句“祗因误入濂溪宅,未识君为富贵花”却透露出一种遗憾和误会,这种遗憾和误会使得整首诗增添了几分趣味与深意。通过这样的反差和对比,诗人不仅赞美了牡丹的美,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哀叹。
  2. 艺术手法:在这首诗中,许传霈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他通过将牡丹的高贵与普通家庭的环境形成对比,强调了牡丹的非凡之美。同时,“误入濂溪宅”这一情节设置,也为牡丹赋予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3. 文化意义:牡丹作为中国的国花,象征着美丽、富贵和繁荣。在这首诗中,牡丹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
  4. 历史背景: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时期,也是文化极为繁荣的时期。《庭中牡丹》的创作时间,即清朝咸丰年间,正是中国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中国,虽然经历了许多动荡和变化,但在文化艺术上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庭中牡丹》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介绍,不仅可以感受到清朝时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氛围,还可以从中领悟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在欣赏这些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应该铭记那些为我们留下宝贵遗产的先人们的智慧和才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