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塔指朝暾,巍然雉堞存。
断碑留胜迹,残垒吊忠魂。
草长凄风帚,桥连旧日村。
伤心遗士卒,犹说向军门。
丹阳道中(乙丑(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二十二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丹阳道中”并非一个文学作品的名称,而可能是对某个特定历史事件的简称或描述。在探讨这个问题时,首先需要理解“丹阳道中”所指的具体含义及其背景,进而分析该事件的性质、影响以及与许传霈的关系等要素。以下是对“丹阳道中”的相关介绍:
事件背景:“丹阳道中”可能是对清代同治四年(乙丑年,1865年)发生的某次重要军事行动的描述。清军在这一年的军事行动中,成功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维护了清朝的统治。这场战斗发生在镇江附近的丹阳地区,因此被称为“丹阳道中”。
文学地位:尽管“丹阳道中”不是一个文学作品的标题,但许传霈作为当时的人物,其作品《将去松江用子耘赠行诗韵留别诸友》和《抵家大水》可以视为他的文学作品的一部分。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个人经历和感受。
个人关系:许传霈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文学成就,还揭示了他与家人、朋友及同僚之间的情感联结。例如,《将去松江用子耘赠行诗韵留别诸友》中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期待,这些情感深深植根于他对家族和社会责任感的理解之中。
“丹阳道中”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可能指的是清代同治四年在镇江附近发生的一场军事胜利。而许传霈的文学作品,如《将去松江用子耘赠行诗韵留别诸友》和《抵家大水》,则展现了他对个人经历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家族和社会责任的承担。通过研究这些文学作品,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许传霈的生平事迹及其时代背景,同时也为研究清代晚期的社会变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