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照扬州月,由来十二圆。
鱼书迟驿使,乌鸟落江天。
明日扁舟客,长淮一路蝉。
忘忧树北堂,也说是归年。
得家书将去泰州(甲子(清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二十一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得家书将去泰州(甲子)”并非指具体的某一篇文学作品,而是许传霈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对作品及其背景进行详细解析:
作者简介:许传霈是清代的文人,其生平事迹不详,但可以推测他在当时是一位有学问、有能力的士人。他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个人情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诗歌内容:“得家书将去泰州”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公务而离开家乡的心情。诗中通过描绘扬州月圆的景象,暗喻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和对过往时光的回忆。
历史背景:清同治三年(1864年),即所谓的甲子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年份。这一年,太平天国运动达到了高潮,全国各地都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传霈的诗作或许也蕴含了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文学风格:许传霈的诗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著称。他的诗作多采用传统诗歌的形式,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文学才华。
文化影响:许传霈的诗作为研究清代文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通过对诗中的用词、韵脚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当时的语言特点和社会风气。同时,他的诗作也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文化反思。
“得家书将去泰州”这首诗不仅仅是许传霈个人的抒情之作,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了清末民初时期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词的魅力,也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