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行高宝湖(癸亥(清同治二年,一八六三年,二十岁))

白日浑风雨,扁舟发海门。
水流双橹挺,人静一帆喧。
飞鸟舒长翮,炊烟乱远村。
波心惊落影,夜色又黄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风行高宝湖(癸亥清同治二年,一八六三年)》(许传霈)是一首描写诗人在冬季乘舟游历高宝湖的诗作。此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歌内容
  • 背景描述:癸亥年(清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岁的诗人许传霈与郭芝韵、沈铭斋一同游览高宝湖。
  • 季节与天气:诗中描述了他们在雪中乘舟游历的情景,不畏风雨,体现了诗人豪气未减的精神状态。
  • 景色描绘:诗中的“不辞雨雪”“櫂清江”等词句描绘了高宝湖冬日的寒冷与宁静,同时船行驶的速度和平稳也让人感受到了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
  • 文化元素:诗中提到“近堤灯火侵城暗”,可能是指高宝湖岸边的夜景,而“远寺钟声替我撞”则反映了当时当地的宗教文化氛围。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许多象征性较强的意象,如“不辞雨雪”象征着不畏艰难,“豪气诗情未肯降”则表达了诗人的壮志未酬。
  • 节奏与韵律:诗歌的节奏明快,韵律和谐,符合古典诗词的审美特点。
  • 修辞手段:诗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主题思想
  • 游历体验:通过对高宝湖的详细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自然中寻求精神慰藉的愿望。
  • 生活态度:诗中透露出的是一种超脱物质、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这与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相契合。
  • 文化认同:诗中不仅展现了诗人个人的游历经历,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群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1. 历史意义
  • 文学价值:此诗作为清末民初时期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 艺术成就:诗人通过自己的笔触,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创造力。
  • 文化传承:此诗不仅在当时受到推崇,即使在今天,其蕴含的哲理和文化价值仍值得后人研究和学习。

《风行高宝湖》不仅是一首反映清代诗人游历高宝湖经历的诗作,更是一部蕴含深刻思想和丰富艺术表现力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也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