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子白大令之任西凉

积雪消红水,青烟望黑山。
一环寒析木,三叠唱阳关。
番俗明驼异,秋风牧马闲。
政平摇健笔,转为一开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张子白大令之任西凉》是一首清代诗人许会昌创作的送别诗。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西凉(今甘肃省西部一带)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即将赴任的关切与祝愿。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积雪消红水,青烟望黑山。
    一环寒析木,三叠唱阳关。
    番俗明驼异,秋风牧马闲。
    政平摇健笔,转为一开颜。

  2. 诗歌鉴赏

  • 自然景观描写:诗人以“积雪消红水”、“青烟望黑山”开篇,勾勒出一幅西凉的壮丽山水图。这里的“积雪”、“红水”和“青烟”分别代表了冬季的雪景、河流的水色以及春天的烟云,构成了一个四季分明的自然画面。
  • 政治关怀:诗中“环”字暗示了边疆的地理特点,而“寒析木”、“三叠唱阳关”则可能象征着边疆的艰苦与遥远。同时,诗人通过对“番俗明驼异”,即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的描绘,表达了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 民生关怀:“秋风吹牧马闲”展现了边疆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在边塞之地,牧马成为了一种生活常态,这里的“秋风”和“闲”字,既反映了季节的变化,也透露出了边疆人民的生活节奏和心态。
  • 政治展望:“政平摇健笔,转为一开颜。”这句话预示着诗人希望友人能够治理得当,国家安定,人民安乐。这里的“政平”和“开颜”表达了一种理想状态,即政治清明、民众幸福。
  1. 艺术手法
  • 比喻运用:如“一轮清辉映照千秋史”(许会昌),通过明月来象征历史的光辉和美好,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长河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 意象创造:诗中使用了多种意象,如“积雪”、“青烟”、“寒析木”、“阳关三叠”等,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幅边疆的自然风光画卷,同时也暗含了诗人的情感和哲思。
  •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浓厚的友情和对友人的深切祝福,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使读者能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1. 文化背景
  • 边疆文化:《送张子白大令之任西凉》反映了唐代以来西域边疆地区的文化特色。当时的西凉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的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边疆文化。
  • 边塞诗:这首诗也可以视为边塞诗的一种,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生活的关注和赞美,以及对国家和平安宁的期望。
  • 文人情怀:在中国文人传统中,送别诗是一种常见的题材。诗人通过对友人的离任表达不舍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朋友未来旅途平安顺利的美好祝愿。
  1. 文学价值
  • 思想内容: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边疆的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更蕴含了深厚的政治理念和文化内涵。它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和平与稳定的追求。
  • 艺术成就:从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流畅,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意。它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情世态的深刻观察上。
  • 影响传承:《送张子白大令之任西凉》作为一篇优秀的边塞诗,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后世被传颂和研究,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送张子白大令之任西凉》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首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它通过自然景象与政治关怀的结合,展现了边疆的壮丽景色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同时,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