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咏堂联

得地领群峰,目极舜洞尧山而外;
登堂怀往哲,人在鸿轩凤举之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五咏堂联》是清朝诗人余应松创作的一副对联,以下是对这副对联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余应松,字小霞,山阴人(今山西朔州市),曾任广西三防主簿、大滩司巡检、桂林府通判等职。道光十七年(1837)任按察司司狱。著有《灵檀仙馆诗钞》《乙庚笔记》等。

  2. 创作背景:余应松在创作对联时所处环境是一处新的读书场所,即五咏堂。此堂得名于南朝宋颜延之的《五君咏》,意指纪念那些值得尊敬的历史人物。余应松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感悟,将所见之景与所感之情巧妙结合,创作出了这副意境深远的对联。

  3. 对联内容:上联“新堂还旧观,对半潭秋水,一柱奇峰”展现了作者对新环境的感慨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下联“登堂怀往哲,人在鸿轩凤举之中”则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先贤的怀念及自我提升的愿望。整副对联语言精炼,意境高远,既有对桂林山水的描绘,又有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通过对联,作者不仅抒发了个人的情感,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4. 文学价值:这副对联作为文学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欣赏的价值,更具有文化传播的意义。它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个人修养,同时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通过对联这种形式,作者能够将自己的感悟和情感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呈现出来,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易于流传和记忆。

  5. 社会影响:余应松作为清朝时期的文人,其作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五咏堂联》的创作不仅是个人才华的展示,也是其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的体现。在当今社会,这样的文学作品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能够启示人们在面对新环境时如何保持文化自信,如何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理想。

《五咏堂联》不仅是一副文学作品,更是一幅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艺术作品。它不仅是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独特感悟,也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深情致敬。通过对这副对联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艺术的灵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