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江晚眺

下杵暮江孤,苍茫混海隅。
荒城清野烧,高鸟乱浮图。
画意寒逾迥,诗肠晚渐枯。
遥怜远山曲,霜露满平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寒江晚眺》是清末近现代初曹家达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寒江晚眺》的作者是曹家达,字颖甫,又字尹孚,号鹏南,别号拙巢老人。出生于望族世家,是光绪廿一年就读于南菁书院的。他不仅出身书香门第,而且其个人成就也相当卓越。
  • 创作时间:据记载,曹家达创作此诗时正值清末近现代初,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诗歌往往承载了作者对时代的思考和感慨,因此《寒江晚眺》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情感与心境。
  1. 内容解析
  • 描绘场景:诗中“下杵暮江孤,苍茫混海隅”等句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孤舟在江上独自行驶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感受和独特视角。
  • 表达情感:通过“画意寒逾迥,诗肠晚渐枯”等句,诗人表达了一种随着时间流逝而产生的孤独、冷清与哀愁的情感。
  • 艺术手法:曹家达在此诗中使用了典型的七言绝句形式,这种形式简洁凝练,能够有效地传达深沉的情感,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特色。
  1. 文学价值
  • 艺术风格:《寒江晚眺》展现了曹家达精湛的写作技巧和对传统诗歌形式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诗人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大自然的美融合在一起,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文化意义:该诗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思考。通过这样的作品,曹家达传递出对时代变迁的敏感洞察和对人生哲理的追求。

《寒江晚眺》作为曹家达的代表作品,不仅在艺术表现上有着极高的成就,而且在思想深度和文化传承方面也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

相关推荐